- 企業推廣分銷B2B平臺
- 累計為企業宣傳展示1.2億次以上
- 分銷模式,讓每個人都愿意幫您做生意
- 30多萬銷售員注冊,快速對接銷售渠道
“國產醫療設備,尤其是國產大型放療設備,在市場的占有量可能還不到10%。”這是今年兩會期間,原衛生部規劃司司長說的一番話。
“十年磨一劍”,國產大型醫療設備這把劍還不夠鋒利。2009年新一輪醫改方案里曾明確提出:政府負責公立醫院基本建設和設備購置。這一提法的初衷,正是為了平衡醫院在大型醫療設備采購上“厚外薄中”的傾向。
以西南地區知名三甲醫院西南醫院為例,該院2019年的一篇論文曾指出:放射科的國產設備占比僅為9.81%,德國西門子、美國GE、荷蘭飛利浦是科室里用的最多的三個設備品牌。
“國產企業普遍無法生產256排CT、7.0T磁共振等高技術設備,醫院招標只能選擇進口。”不僅是陸軍軍醫大學一附院,國內幾乎所有三甲醫院都存在這樣的情況。
高端醫療設備和芯片一樣,成為中國人長久以來的痛。今年兩會期間,“加快解決一批藥品、醫療器械、醫用設備等領域的‘卡脖子’問題”已經成為高層領導都十分重視的問題。
可是如何破解,行業里多年以來并沒形成答案。
GPS三巨頭早就布局
醫改曾鼓勵買國貨
美國GE、荷蘭飛利浦、德國西門子三家公司合稱GPS,是大型醫療設備領域的三巨頭。
外資企業先聲奪人,國內醫療設備企業幾乎沒有得到發展的空間。
2010年,時任東軟集團國家數字醫學影像設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鄭全錄對媒體表示:“CT、超聲、核磁等設備80%,甚至90%都被跨國公司壟斷。而GPS三家就占據了70%以上的份額。”
10年之后,這一格局依然沒有打破。
由于技術壟斷,跨國公司在產品定價上也有相當的控制權。根據2010年的媒體報道,一臺用于早期癌癥、心血管疾病檢查的PET機,中國市場定價高達3500萬,使用成本高昂,因此患者每做一次掃描就要1萬元。
高端治療設備也是如此。以治療腫瘤的放療設備為例,國內所用的設備90%靠進口,每臺單價都在1000萬元以上,患者每做一個療程,費用在3-10萬元之間。
國家并不是沒有想過辦法,扶持本土醫療設備生產企業,提供更廉價又好用的設備。
2009年,為了配合分級診療制度,解決“看病難”的問題,國家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設備配置提出了要求,并提供設備購置經費。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4部委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三年內,為落實醫改方案,各級政府需投入8500億元,其中,中央投入3318億元。”
誰都想搶吃這“8500億元”的大蛋糕,不過大家很快發現:這筆錢很大一部分投入到了基層醫療機構中,主要就是用來買醫療設備。
根據原衛生部的調查,2009年中國2000余所縣醫院裝備配置平均缺口30%,西部地區缺口則超過50%。根據醫改的部署,到2011年為止每個縣至少要有1所縣級醫院基本達到二級甲等水平,同時規定了醫療設備的裝備標準,包括CT、X光機、彩超在內的17類設備。
2009年中國的基層醫療機構的數量為88.2萬個,8500億就算全部撒下去買設備,平均下來每個基層醫院得到的投入不到100萬元。價格優勢明顯的國產醫療設備成為醫改中基層醫院設備配置的寵兒。
“國貨”第一次有了揚眉吐氣的機會。國產大型醫療設備公司開始在市場上活躍,聯影、東軟等是其中的代表。
大型醫療設備存在平均7年的更新周期,市場會有重復采購的需求,因此業界普遍認為:國貨能夠保持旺盛的需求。